要知道進行芯片檢測主要是為了盡早發現生產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防止芯片出現成批超差、返修、報廢現象的發生,它是產品工序質量控制的一種重要方法。無論是國產芯片還是外國的芯片,都有很多種檢測方式,檢測的方面也各有不同。芯片測試主要分兩種:實驗室測試和量產測試。從名字就知道,實驗室測試一般是應用工程師為評估芯片性能在公司實驗室進行的樣品測試,量產測試是為了保證出貨給客戶的每一顆芯片都保證質量過關在廠子里進行的大規模生產測試。


什么是IC測試?任何一塊集成電路都是為完成一定的電特性功能而設計的單片模塊,IC測試就是集成電路的測試,就是運用各種方法,檢測那些在制造過程中由于物理缺陷而引起的不符合要求的樣品。從而確保產品良率和成本控制的重要環節,在IC生產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轉眼間6月已經過去,2021年行至半途。上半年IC市場由于供不應求,外加氣候、疫情等意外因素,缺貨漲價愈演愈烈。下半年這些不利因素能否消除,將決定行情反轉與否。六月份的供應鏈事件,將對下半年行情起到指引作用,因此很有必要梳理一下。


轉眼之間,2021年就要過去一半,上半年IC市場整體的缺貨漲價仍在延續,那么下半年行情如何,就是業內最關心的問題。然而,六月份又有多家原廠發函漲價,其中不乏各領域的龍頭供應商,這預示缺貨漲價短期內不會停止。


自五月以來,馬來西亞疫情不斷升溫,每日新增確診高峰曾突破9000例。嚴峻形勢之下,馬來西亞政府于6月1日開始執行為期半個月的全面行動管制。在這之后,每日新增病例呈現下降趨勢。


從疫情迅猛襲擊,到芯片全面漲價,這一年來的很多大事已經改變了IC行業的一些固有“玩法”。在晶圓代工行業,產能緊缺已經催生出了新的商業手段,改變了代工廠擴產及接單的原有模式。這些新的變化,正在沖擊著IC行業傳統形態,其結果不一定全是正面,但必定會深刻影響未來。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知,為加強檢驗檢測機構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市場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和國家藥監局決定于2021年6月至10月在全國組織開展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


為加強檢驗檢測機構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5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藥監局聯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2021年度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部署開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抽查工作。


被疫情困擾的臺灣半導體產業鏈中,以全球半導體封測大廠京元電子爆發的員工群聚感染事件最為嚴重,截至6月6日,確診人數已上升至195人;另一家封測廠超豐電子也出現了疫情,已有11名員工確診;據報道,鴻海集團旗下的一家工廠也因新冠疫情而暫停運營。


隨著芯片技術和芯片封裝技術的不斷革新,芯片面積和封裝面積都朝著更小、更輕、更薄化發展,引腳數增多,引腳間距減小,芯片外觀檢測的難度也不斷增加,傳統的人工檢測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檢測的高要求,也無法適應大批量生產制造。而機器視覺檢測芯片外觀缺陷與人工檢測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檢測速度快,檢測精度高,檢測效率高,誤判率低,更客觀可靠,非接觸式檢測不會對芯片造成接觸損傷。

